我們有很多的認罪往往是將所犯的罪一一地說出而已。有人認為“說出自己的罪”需要有很大的勇氣。這種勇氣就在於戰勝了自己的自尊,或所謂的面子,也可以說在戰勝自我上跨進了一大步,能做到這點已經不錯了。但現在,我們知道,認罪是一個心靈深處的自我認識過程,它既艱難有深刻。然而,當我們能夠走完這完整的過程,神的恩典就會降下,罪的重擔就會釋放,我們就能在真理之下得自由。
當我們經歷了認罪的準備(找到罪的起點),反省(罪的深層根源),新的眼光(用受害者的眼光看自己,看到犯罪的結果),新的感覺(感受受害人的痛苦和神的憂傷),認罪也就進入了尾聲。這最後的一步應該是在神面前有一個對未來的承諾。這種承諾一定是來自於整個認罪過程中聖靈在我們心裡的動工。我們會有一種深深的渴望,盼望以後絕不如此傷害別人。我們會立志要藉著聖靈的幫助來改變自己的裡面,來糾正自己的過錯,直到我們完全改正為止。 正如新約福音裡的撒該的決定,他說,“主啊,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;我若訛詐了誰,就還他四倍。”(路加福音19:8) 這真是我們認罪悔改的榜樣。 路易斯.史密德斯問道:“除非你承諾不再有意用這種不公平的痛苦損毀你與人的關係,否則你憑什麼期望任何人對你的認罪認真?我們無法保證是否做得到,我們最多只能承諾。但是被你傷害的人至少應該可以期待看到你的誠意。” 當我們有了認罪後的承諾,我們會努力的踐行自己的承諾。其實,此時的我們應該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,因為我們原來所犯的罪已經不能成為撒旦控告我們的理由了。我們裡面的聖靈也不會再責備我們了。在認罪之前,我們的罪會使我們痛苦,使我們憂鬱,使我們失去平安。現在,使我們痛苦憂鬱的因素已經沒有了,我們的裡面自由了,平安了。這種自由和平安就是我們的神給我們降下的恩典,給一個真正認罪之人的恩典。它將我們從罪的控告中釋放出來,它給我們力量能踐行我們的承諾。 弟兄姐妹,我們大家都想要恩典,現在我們知道了,原來,恩典與我們的認罪是分不開的。願我們每個弟兄姐妹都能因著在神面前的真正的認罪而恩典滿滿。 上個主日當我從教會回家之後,收到了一封宣教士由新幾內亞送來的代禱信。前些時候,這位宣教士的主要當地同工因為和妻子大打出手,演變成無法挽回的絕裂,這也導致屬於夫婦之間兩大家族的衝突,使人無法再接受福音。後來,兩人突然又莫名其妙的復合,不用說當事人了,連我們這些旁觀者都情不自禁的稱讚上帝的神奇與榮耀。事情才剛告一個段落,在這封代禱信裡面,卻又提到這位同工的得力助手的妻子,正處在懷孕的後期,但於兩週前突然昏迷數天,等去省城醫院待產後,發現胎兒已經死亡,這使得全村再度陷入強烈巫術的報復,和猜忌與流言之中。
即使我才結束在教會裡「羞恥中的榮耀」的主日講道,但我還忍不住的質疑上帝:「主啊,祢的榮耀在哪?」我心裡有種挫敗感,我知道這是一場非常激烈的屬靈爭戰,但上帝為何讓仇敵誇勝?我也明白福音會被阻擾,但上帝怎麼會容許一條小生命被奪走,讓這個家庭如此的傷痛呢? 沒有錯,基督徒已經因信稱義了,但在信仰的過程中,我們心裡仍有太多的「為什麼?」不用說被魔鬼攻擊了,我們也常常會問:「為什麼我付出了那麼多的努力,看不到結果,卻眼睜睜的看見不義的人飛黃騰達呢?」甚至在我們不斷地告訴自己要相信之後,還是要問:「主啊,為什麼我已經在痛苦裡面撐了這麼久,但祢都還不改變現況呢?」 感謝主,讓我們看見信心之路是本於信,以致於信,絕不是一蹴即就的。信仰上的掙扎很真實,因為我們仍然受到自己軟弱的限制,也仍然身處在原有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影響底下。求主幫助我們很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掙扎,不用呼口號,而能把頭腦裡面聖經的知識落實在福音的體驗。至少,這可以成為我們繼續禱告尋求的方向,也可以藉著我們在團契生活中彼此的扶持與代禱,我們一定能夠憑信心堅持信仰的生活,上帝的榮耀一定不斷地彰顯! 「安靜讓平安入我心,深深知道你是我的神。風浪讓我靈更堅定,在我身旁你使風浪平息。」這是「讚美之泉」的詩歌「安靜」的歌詞。「安靜」也是我們每週在主日敬拜之前所播放的序曲,使我們的心安靜下來,預備一同來敬拜使風浪平息的主!。
這首詩歌令我想到上帝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經過。當時,因為上帝行十災,埃及人嚇得要死,乖乖地交出以色列人向他們所要的金器、銀器,求以色列人快快離開。以色列人是昂然無懼地出埃及(出14:8)。但就算上帝行了大神蹟之後,「風浪讓我靈更堅定」,真的嗎?當以色列人在紅海邊,看見埃及的追兵趕上了,現在換他們嚇得要死。你能夠想像埃及軍容的陣仗嗎?埃及的全軍和所有的馬車都出動了,還包括了六百輛特選的戰車,走在路上,大地都會震動。埃及大軍的威武和強盛,是以色列人實際上看得見的,也是真實的體會。上帝比他們還大嗎?能勝過嗎?連摩西也哀求,而停止了往前行的腳步。但摩西畢竟在自己對救恩深刻的了解中,他知道上帝既然施行拯救,就必整救到底。他對百姓說:「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;你們只管靜默,不要作聲。」(出14:13-14) 「只管靜默,不要作聲」是因為擁有救恩所產生出的信心,但絕不是說要有,就馬上有的。雖然以色列百姓仍然害怕,但在害怕中又經歷了上帝的拯救,這是以色列人信仰的過程。這讓我們看見在自己的信仰過程裡面,也一定會有掙扎。在每個困境中,上帝會用祂自己的方法來帶我們突破,可是我們真的相信上帝大過我們的害怕嗎?就算身處狂風巨浪,上帝都不出手,我們還能相信嗎?我們能靜默嗎?要來敬拜使風浪平息的主,還是得回到信心的基礎來看。沒有錯,上帝或許會不斷地使風浪平靜,但這不是我們信仰的目的。我們須要竭力追求的,是能夠擁有「只管靜默,不要作聲」的信心。 〝我們愛,因為神先愛了我們" (約一4: 19)
記得有一次,有位姊妹謝謝我的時候,我隨口就回應說“不用謝我,我只是個送貨的。一切都是天上老爸給的。” 事實如此,的確是心底裡的話。但那天就被“送貨的”這詞抓住了,就思想,“真的只是送貨的?”不盡然。比送貨的幸福多了。如天父所說的,一切所給出去的,都是我們先領受的。 發現事實更像:每次天父想要給些什麼其它的孩子,祂就會先帶我們到祂那無窮無盡大的倉庫裡看,一樣樣的,讓我們先睹為快,問道:“就是這個,很好吧?” 如果我們都沒有的,祂就一定讓我們先嘗嘗,先試試。讓我們心悅誠服的,歡天喜地的做祂的一切恩典的代言人。終生免費享用產品,是代言人的福利之一。 不止如此,有時還讓我們當個送貨的,現場第一時間與人共享那收禮物的喜悅,你說,這樣好的福份何處尋呢?這不比運動員有廠商贊助運動用品帥多了嗎?其實,天父一直都在找尋這樣的代言人。祂愛, 真理和恩典的代言人。終生和永生的福利,而且永不裁員。 在為彼此的代禱中,天父讓我們先看到在祂計劃裡,我們所代求的那位可成為何等樣美好的人,得到何等的福氣,而讓我們為那美好的目標喜樂而竭力的祈求。並在此過程中,天父的靈奇妙般的在我們身上也先塑造那些美好的品德。代禱者永遠是先蒙福的。 這樣的代禱又怎會枯燥乏味呢? 在忙碌的生活裡,讓我們常操練停下那倉促的腳步,聽聽天父慈愛的呼喚,或許他想帶你到祂的寶庫裡看看,或帶你去聽聽祂其他孩子心靈的呼喚。在需要的那一刻,一個小麵包,一杯熱茶,都會成為一個疲乏人莫大的安慰。 在給予的時候,你會發現你其實是如此的富足。因祂,必先充滿你。 "不要看錯了,各樣美善的恩賜,和各樣全備的賞賜,都是 從上頭來的,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。”(雅1:17) "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,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,扶助軟弱的 人,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,說:施比受更為有福."(使徒行傳20:35) 從他豐滿的恩典裡,我們都領受了,而且恩上加恩。(約翰福音1:16) 在經濟不景氣的時代,天父依然在誠徵祂恩典的代言人。我們一同應徵? 認罪有一個過程,我們必須找到自己犯罪的動機和後果,但這並不意味認罪的結束。真正的認罪並不是資訊的交換,或口頭和心理的承認和歉意。它還應包括,進入被傷害之人的痛苦,和進入神為我們的犯罪所感到的痛苦。
雅各書4章8至9節寫道,“有罪的人哪,要潔淨你們的手!心懷二意的人哪,要清潔你們的心!你們要愁苦、悲哀、哭泣,將喜笑變作悲哀,歡樂變作愁悶。” 神不是教導我們要喜樂嗎?為什麼這裡要我們愁苦,悲哀,哭泣?我們原本喜笑歡樂還要用悲哀愁悶來澆滅。原來,這才是我們真正認罪時的感覺或光景。雅各這裡告訴我們有罪的人,就是我們這樣的基督徒,憂愁和悲哀是犯罪以後恰當的情緒反應。這是一種是“屬神的憂愁”。它可以將引導我們尋求償還,和解,迫使我們改變,成長,引領我們走向恩典。 這種憂愁是無害的,它是我們認罪時神給我們的難得的禮物。我們罪是都是在神面前犯的,是對神的傷害,所以我們認罪也一定是在神前認罪,當我們要將心中的有關犯罪的一切告訴神後,我們才能體會到被傷害的神的痛苦嗎?我們犯罪也一定會傷害別人,我們能感受被傷害之人的痛苦嗎?如果我們都能做到,神必定會賜我們一個特殊的禮物,就是“眼淚”。 我們犯罪以後,常常受到聖靈的責備,有時罪的後果會緊緊抓住我們的心不放,內心的不安也會使心頭的壓力越來越大。然而,這痛悔的眼淚,可以是幫助我們醫治犯罪創傷的良藥。也可以幫助我們走出我們因為認罪帶來的憂愁和悲哀。可以使我們領受從神而來的赦罪的喜樂。 約翰一書1章9節告訴我們,“我們若認自己的罪,神是信實的,是公義的,必要赦免我們的罪,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。” 這是神給我們的應許,我們只要真正的認我們的罪,帶著神賜給我們的眼淚,我們就會進入我們的神為我們準備的赦免恩典之中,將我們的罪洗淨。我們就不必再背負我們原來所犯之罪的重擔了。 親愛的弟兄姐妹,為我們的罪進入屬神的憂愁吧,求神賜下祂珍貴的禮物-眼淚,使我們領受神那信實的赦免恩典。謝謝我們的主。 "Is God Real?"( 上帝是真的嗎?)這是美國最近在谷歌Google上,很受歡迎的搜索項目中的一個。在COVID-19的疫情中,美國當局預測20萬人至30萬人會因病毒而死亡,當宣布這消息的那天,對「上帝是真的嗎?」的搜索量飆升了100%。好像尋找上帝的人,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。這意味著在當前的疫情裡面,人們渴望更了解上帝。除此之外,谷歌Google上還出現了另一個受歡迎的搜索項目:"Am I Going To Hell?" (我將會去地獄嗎?) 看起來,人對永恆後果的關心,也多了起來。
以上是我最近讀到的一篇文章中所提供的資料。這篇文章也問:「在你週圍未信主的人,最近與你討論過這些問題嗎?」我想一想,不用說不多了,好像還真沒有耶。有意思的是,有許多人開始對這類的問題產生興趣,但為什麼他們去谷歌Google搜尋,卻沒來問我呢?這些問題很重要,但難道是教會已經不太與鄰居分享福音了嗎? 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4章裡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,35、36 節說:「你們豈不說『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』嗎?我告訴你們,舉目向田觀看,莊稼已經熟了,可以收割了。收割的人得工價,積蓄五穀到永生,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。」COVID-19的疫情非常不好,因為帶給我們痛苦,可是在困境中我們卻能經歷主耶穌的恩典,祂已經預備好收穫的季節,使我們能夠積蓄五穀到永生。 約翰福音第4章4節說:「必須經過撒馬利亞。」主耶穌就是特別為了井邊的婦人,和那城裡的撒馬利亞人去的。在這個季節裡,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收穫的莊稼上,我們心裡面井邊的婦人是誰?我們可以選定一個人,把福音傳給他。弟兄姊妹,讓我們「疫」起發光! 1“耶和華啊,祢已經鑒察我,認識我。
2 我坐下,我起來,祢都曉得,祢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。 3 我行路,我躺臥,祢都細察,祢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。 4 耶和華啊,我舌頭上的話,祢沒有一句不知道的。 5 祢在我前後環繞我,按手在我身上。 6 這樣的知識奇妙,是我不能測的;至高,是我不能及的” (詩139:1-5) 神啊,詩人大衛開篇就這樣宣告祢的全知:我的心思意念,一言一行,神祢都知曉。但詩人卻在這詩篇的最後,禱告說:“神啊,求祢鑒察我,知道我的心思;試煉我,知道我的意念,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,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。”(V23,24)神祢既然都知曉了,為什麼詩人還要禱告求神祢來監察他的心思意念呢? 噢, 是的,神你知道,但因爲詩人自己不知道。是的,主,我的心思意念唯有祢全然瞭解,我的動機隱情,唯有祢全然知曉。求祢幫助我,透過環境中的熬煉,讓我能明白我裏面的意念,知道我内心的渴望,認識我裏面那愛偏行己路的罪性,引導我歸回永生的道路上。 是的,詩人不單要知道他的心,詩人更需要透過祢來知道他的心。是的,主,每次當我直視我的內心,所發現的都不會讓我歡喜快樂,反而是更多的憂悶沮喪。心裏面太多人性的罪惡,是我的心無法承受的。內心的敗壞,是人不能直視,不敢直視的。如此,主啊,我需要透過祢恩典的眼光,透過祢慈愛的眼光來看我自己。我需要在看到罪惡時,同時看到在耶穌裏的救贖恩典;我需要在看到傷痛時,同時看到祢的醫治大能。我需要在祢的光中,看到自己,更看到希望,看到光。 是的,詩人不單要知道他的心,詩人要按照祢允許的程度一點一點來看到他的心。主啊,我也需要接受,我無法承擔一下子看到自己所有的問題。我不需要過度地激進,否則我會被沮喪絕望驚嚇所勝。祢曾對以色列人說,祢不會一下子都趕出迦南地的人,免得那地荒涼,野獸起來傷害他們,直到以色列人丁強大起來,才要把敵人都驅逐出去。主啊,謝謝祢的慈愛,謝謝祢總是量著我的腳步,不讓我承受過於我能承受的。是的,認識祢,認識我自己,是一個過程,是一條路,是我生命的重心。是的主,祢要引導我認識我的心,並一步一步,清潔、醫治、健壯我的心,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。主啊,這是一條有祢同行,有祢扶持的路,我要起來,在祢的光中,與祢同行。主啊,引導我走在有祢的道路上。阿門。 人類的大災難從創世紀第三章開始。當亞當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之後,他說:「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,我就害怕;因為我赤身露體,我便藏了。」這是他對上帝的第一個回應,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扭曲的開始。亞當不敢把自己敞開,必須躲起來,這也正是我們生命扭曲的光景。我們把自己藏起來的方式是躲在黑暗裡面,要戴上面具,因為我們害怕失敗,我們也會憂慮對事情沒有掌握而引來別人的輕視。
好消息是從亞當墮落的起頭,上帝的救恩也同時的開始了。但當我們接受救恩,成為上帝的兒子後,我們不僅要回家,還需要學習做兒子。因為我們仍受固有本性的牽扯,也仍然活在原有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裡面。路加福音15章的比喻,提供了一個做兒子方向。在比喻當中,我們看到大兒子的特質是:努力維持好行為;而小兒子的特質是:一無所有!很明顯的,接受自己「一無所有」,把自己敞開,是回家並且享受父親豐富的關鍵。路加福音18章17 節裡主耶穌也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凡要承受 神國的,若不像小孩子,斷不能進去。」為什麼?想想看一個嬰孩,肚子餓的時候就只能使勁地哭,若父母不給他奶吃,他就一無所有!小孩子能做什麼?把自己敞開、仰賴父母,是唯一的途徑。 關鍵問題來了:我們真的願意放掉自己的努力和掌控,而接受自己一無所有嗎?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話,那麼你可能將發現自己的一生會在「自己有」和「自己沒有」之間掙扎。那麼也恭喜你,因為你的信仰走上正路了。 的確,成長的開始,就是接受自己一無所有。我們要學習做兒子,團契是操練的好地方。在其中,你會發現要讓自己敞開已經不容易了,但讓人敞開可能更不容易。可是,讓我們單單仰望上帝的救恩,學做兒子,我們可以一同建造一個讓彼此敞開的環境,在裡面一同的成長! |
牧師的話
November 2022
Categories |